[拼音]:dianying zhexue

[英文]:film philosophy

研究电影现象的意识形态实质及电影与各种哲学思潮联络的学科。较早出现的这方面的专著是匈牙利的巴拉兹 B.的《电影的精神》(1930)。该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提出电影艺术的发展“不仅是艺术的历史,同时也是与此有关的人的历史”的重要论断。近60年来,随著电影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各国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愈来愈把电影作为自己的研究分析物件,电影艺木本身出现哲理化、政治化趋向,各种哲学思潮对电影创作产生日益明显的影响,这种种现象使苏联和西方学术界对电影的哲学和意识形态性质问题更为关注,各种论著不断湧现。其中有两类论著较受人们注意:

(1)从哲学与意识形态角度论述电影。如法国 L.-L.柯莫里与J.纳尔波尼的《电影·意识形态·批评》(2卷,1969),苏联К.多尔哥夫的《资产阶级哲学美学意识危机与电影》(1974)等。

(2)为建立电影哲学而作的努力。在法国,A.巴赞在讨论电影的本性时提出了“影像与被摄物同一”的哲学命题,企图为自己的电影理论奠定哲学基础。G.科恩-塞亚的《影片的哲学原则》(1959)、A.埃弗雷和H.阿热尔运用现象学哲学原则研究电影的论著,也属于这一类的尝试。苏联哲学家和电影学家Е.М.魏茨曼的《电影哲学概说》(1979)更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电影哲学包括两个基本范畴:历史──认识论方面和文化──社会学方面。

关于电影哲学的具体研究物件,目前仍有不少争论。有的主张研究电影与哲学的联络;有的主张研究电影艺术家的哲学立场和电影理论的哲学基础;有的把研究重点摆在当代电影中哲理化、意识形态化、政治化等现象之上;也有的认为,电影哲学作为学科,应在比电影美学更高的层次上研究电影艺术与哲学思维的联络与相互作用,但又不能忽视美学作为艺术与哲学的中间环节的作用,防止使电影哲学变为一般哲学,更要避免使它流于庸俗社会学(见电影学)。

更多信息: 博亚体育app 汇旺担保 搭建 汇旺担保 数据 汇旺担保 微信记录